探寻 “铁眼” 之谜:眼位与近视的隐秘关联
2025年04月10日 护眼科普

在日常生活里,我们大概率都碰到过那种仿佛被幸运眷顾的 “铁眼” 之人。他们的用眼习惯,简直是 “近视高危行为指南”,可视力却始终稳如泰山。

大半夜了,别人都已酣睡,他们还在昏暗灯光下,捧着书看得津津有味;平常工作学习之余,不是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刷短视频、玩游戏,就是守在电脑前追剧、打网游。但每次视力检查,那优秀的视力数据,总能让身边人惊掉下巴,直呼羡慕。

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他们的眼睛如此 “抗造”,在近视的 “重重包围” 下还能独善其身呢?其实,这和佳视路李书印博士提出的“近视防控眼位学说”有着密切联系。

眼位,直白点讲,就是眼睛在眼眶里的位置,以及眼球转动时的方向和角度。别小瞧了这个位置和角度,它在近视形成的过程中,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1

内隐斜眼位:平衡造就 “铁眼”

有一种眼位,堪称眼睛界的 “幸运儿”,拥有这类眼位的人,基本就属于 “铁眼” 一族。这类不近视眼位,就是内隐斜眼位。

内隐斜眼位在看近时会产生内旋力,奇妙的是,经过一定时间段的积累,这种内旋力的效应,能和望远时产生的外展力在一段时间内的积累效应达到相当的程度。

打个比方,这就像一个精妙的天平,两边始终保持着平衡。拥有这种眼位的人,即便长时间用眼,眼睛也很难出现问题,既不容易近视,也不容易产生视疲劳,而且特别容易放松。从数据上来看,这类眼位的人占比并不高,大约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比率。

再用个形象的比喻,这类眼位就像一根神奇的弹簧。大家都知道,正常的弹簧在被重压时会变短,可要是每次压短之后,马上又能被拉得更长,松开之后,弹簧就会稳稳地回到原来的长度。这就如同不近视眼位的眼睛,看近时的 “压力” 和望远时的 “拉力” 总是恰到好处地平衡着,让眼睛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,哪怕主人不太注意用眼卫生,近视也很难找上门来。

2

外隐斜眼位:失衡引发危机

和内隐斜眼位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外隐斜眼位。拥有外隐斜眼位的孩子,眼睛时刻都在 “艰难工作”。

当他们看远的时候,眼球需要向内旋转,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内旋力;而一旦切换到看近的状态,内旋的力量更是大幅增加。这意味着,这类孩子不管是看远还是看近,眼睛的内直肌以及睫状肌都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疲劳状态。即便有些孩子可能自身感觉并不明显,但身体不会说谎,这种长期的疲劳状态会带来严重后果。

外隐斜的程度越严重,孩子发生近视的时间就越早,而且近视发展的速度也越快,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,在近视的下坡路上一路狂奔。

3

正位眼:视疲劳的 “受害者”

正位眼看似是个 “标准配置”,实则也隐藏着近视的危机。

当正位眼的人看近时,会产生较大的内旋力,这种内旋力很容易造成视疲劳。更为糟糕的是,即便停止学习等用眼行为,眼位回到平行状态,眼睛却无法像内隐斜眼位那样产生反向张力来消除视疲劳。

久而久之,这种眼位往往就成了中高度近视的 “温床”,很多正位眼的人最终难逃中高度近视的困扰,视力状况每况愈下。

了解了不同眼位与近视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,我们就能明白,“铁眼” 之所以能在不良用眼习惯下保持视力,是因为其眼位的特殊平衡机制。而对于其他眼位的人来说,更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用眼习惯,采取科学的方法保护眼睛,尽量让眼睛的调节和集合保持平衡,减少视疲劳,守护好我们心灵的窗户。